Duration: (51:4) ?Subscribe5835 2025-02-08T09:40:03+00:00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15 般若品第二〈善知識。內外不住。去來自由。能除執心。通達無礙~不悟即佛是眾生。一念悟時。眾生是佛。故知萬法盡在自心~不能自悟。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〉
(56:56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6 行由品第一〈善自護念,廣度有情,流布將來,無令斷絕~~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~~行者,行者!我為法來,不為衣來~~不思善,不思惡,正與麼時,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。〉
(59:34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20 般若品第二〈若見他人非 自非卻是左 他非我不非 我非自有過 但自卻非心 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 長伸兩腳臥 欲擬化他人 自須有方便 勿令彼有疑 即是自性現〉
(57:41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3 行由品第一〈眾得處分,退而遞相謂曰~~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~~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不生不滅~~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〉
(57:52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42 懺悔品第六〈自度自戒。始得。不假到此。既從遠來。一會於此。皆共有緣~一。戒香~二。定香。即睹諸善惡境相。自心不亂。名定香〉
(58:21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12 般若品第二〈何名般若。般若者。唐言智慧也~般若無形相。智慧心即是~凡夫即佛。煩惱即菩提。前念迷即凡夫。後念悟即佛。前念著境即煩惱。後念離境即菩提~變三毒為戒定慧〉
(59:27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7 行由品第一〈惠明言下大悟~與汝說者,即非密也;汝若返照,密在汝邊~實未省自己面目。今蒙指示,如人飲水,冷暖自知~逢袁則止,遇蒙則居〉
(58:34)
白话《六祖坛经》全集,收藏版!
(1:38:46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2 行由品第一〈遂問客誦何經。客曰:金剛經~弟子自心常生智慧: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~世人生死事大;汝等終日只求福田,不求出離生死苦海。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~~亦得見之〉
(59:45)
懺悔法有三種: 作法懺、取相懺、無生懺。- 仁山法師
(24:57)
淨空法師:佛號要怎麼念,才能真正收到功效?
(16:57)
六祖壇經的生活實踐,慧知法師開示。何謂開悟?如何開悟並開啟前世與今生的連結?我們的未來在哪裡?下一步是什麼?該怎麼做才能圓滿自己和世間?由慧知法師帶你去看看超越的世界。影片/依汎。字幕/雅雲
(1:28:53)
慧忠國師。佛法妙用。破對固有概念的執著- 仁山法師
(11:51)
《六祖坛经》白話文讲解与诵读❤️无广告❤️亦称《坛经》、《六祖大师法宝坛经》《六祖壇經》《六祖慧能》《六祖法宝坛经浅析》【🔥LINE/微信:809086699🔥】
(5:42:21)
一生必看!無上佛教智慧,都在《六祖壇經》的這10句偈語裡!
(11:46)
六祖壇經 - 妙熙法師 下下人有上上智,深入 六祖壇經堂奧,六祖惠能大師如何求法悟道,禪法內容是什麼? 為什麼五祖弘忍大師傳法給惠能大師? 南頓北漸的神秀大師,一場驚天動地的傳法歷程,值得細細品味聆聽
(1:45:5)
❴六祖法寶壇經❵第1集(仁山法師)共82集[弘願之音]浙江青田真寧淨寺出品
(55:11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5 行由品第一〈三鼓入室~為說金剛經;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~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~汝為第六代祖〉
(58:5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40 坐禪品第五〈與道違背。若著心著淨。即障道也~何名坐禪~心念不起。名為坐。內見自性不動。名為禪~何名禪定~於念念中。自見本性清淨。自修自行。自成佛道〉
(59:19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9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〈印宗聞說~於是為惠能剃髮,願事為師~莫非累劫之緣,亦是過去生中供養諸佛,同種善根~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,只緣心迷,不能自悟~示導見性〉
(58:55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44 懺悔品第六〈四。解脫香。即自心無所攀緣。不思善。不思惡。自在無礙。名解脫香。五。解脫知見香。自心既無所攀緣善惡~直至菩提。真性不易。名解脫知見香〉
(57:48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8 行由品第一〈明禮辭~避難獵人隊中。凡經一十五載~但喫肉邊菜~一僧曰風動。一僧曰旛動。議論不已。惠能進曰。不是風動。不是旛動。仁者心動~其性無二。無二之性。即是佛性〉
(1:1:35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24 疑問品第三〈自性建立萬法是功。心體離念是德。不離自性是功~心常輕人。吾我不斷。即自無功。自性虛妄不實。即自無德。為吾我自大。常輕一切故〉
(59:10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13 般若品第二〈從一般若生八萬四千智慧。何以故。為世人有八萬四千塵勞。若無塵勞。智慧常現~即是無念。無憶無著。不起誑妄。用自真如性。以智慧觀照~即是見性成佛道〉
(55:31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38 定慧品第四〈真如自性起念。六根雖有見聞覺知。不染萬境。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經云。能善分別諸法相。於第一義而不動〉
(58:12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14 般若品第二〈善知識。若欲入甚深法界~此法門是最上乘。為大智人說。為上根人說~因何聞法不自開悟。緣邪見障重。煩惱根深~但於自心常起正見。煩惱塵勞常不能染。即是見性〉
(1:1:19)
仁山法師: 六祖法寶壇經 - 1 行由品第一〈時大師至寶林,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,於城中大梵寺講堂,為眾開緣說法。~~客收去,惠能得錢,卻出門外,見一客誦經。惠能一聞經語,心即開悟〉
(55:7)
高清❴六祖法寶壇經❵第52集(仁山法師)共82集[弘願之音]浙江青田真寧淨寺出品
(1:2:58)